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

主题: 闲话聊诗说“打油”
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。
乙:对,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。
甲:咱们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还是这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保持着文明的统一和连续性的国家。
乙:不错。几千年来,我们的民族历经沧桑,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传统文化,那是光辉灿烂,博大精深,根深蒂固,源远流长啊。
甲:是啊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,包含着思想观念、道德情操、礼仪制度、价值取向、风俗习惯、宗教信仰、文学艺术、科学技术等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。
乙:对,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,几千年始终保持着延续发展,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,对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、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
甲:不错。从夏、商、周、秦、汉、晋、隋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,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,孕育了自己的优秀文化。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,中华文化虽然屡遭坎坷,但仍然越过了层层艰难险阻,闯过了一处处暗礁险滩,一脉相承地长流到现在。
发表于2006-10-11
乙:是不容易啊!
甲:今天咱们就在这条历史的长河里,撷取一朵小小的浪花。
乙:哦,是什么? 
甲:咱们来聊一聊诗,您看怎么样?
乙:聊诗啊?
甲:对呀。
乙:这恐怕不行。
甲:怎么?
乙:您想啊,从《诗经》三百篇到汉魏风骨建安七子,唐诗宋词元曲的,这题目太大太深,咱到是想聊,可没那么大学问呐。
甲:嗨,这有什么呀,其实您也用不了有多大学问。
发表于2006-10-11
乙:怎么?
甲:您瞧啊,现在动不动的“诗人”满天飞,还都是国家级的,要说起来也没什么。
乙:不会吧?那可都是有学问的人。
甲:是吗?我给您说一句“国家级”诗人写的诗,您听听怎么样。
乙:哟,这我可得洗耳恭听。
甲:“毫无疑问/我做的馅饼/是全天下/最好吃的”
乙:完啦?
甲:啊。
乙:这就完了?这诗我怎么听着耳熟啊。
甲:是吗?
乙:我姥姥过去就常说这句话。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是啊!她老人家怎么说的?
乙:小时候我就爱吃馅饼,我姥姥就给我们烙啊。她说:“孩子们啊,做馅饼是有窍门儿的。”
甲:有什么窍门儿啊?
乙:“瘦肉肥肉三七开,细细剁好慢加菜,滴点香油搅上劲,锅里刷油盖上盖。嘿,姥姥烙出来的馅儿饼是天下最好吃的。”
甲:好吗,这老太太学问也不浅哪。
乙:什么呀!我姥姥就赶上解放那年扫了点儿盲,还爱说个顺口溜。
甲:看来她老人家是去世的早了点儿。
乙:怎么?
甲:要能够活到现在,不得让什么大学请去当教授了?
乙:就这就能当教授?早知道这样那我就甭干别的了。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哦?
乙:我就把我姥姥的话收集起来照着这“国家级”诗人的标准编一部诗集,哎,不是有本书叫《老子》吗?
甲:是啊。
乙:那咱编这本诗集就叫《姥姥》怎么样?
甲:好嘛!比《老子》还高出一辈儿。我看您呐,也别瞎耽误功夫了,就照这样您把书编出来,我看您连句完整话都不会说了。
乙:怎么?
甲:怎么?好好的一句话非要把它分成几段,还美其名曰是什么诗,还什么“梨花体”,等您把书编完了,我看您就结巴了。
乙:有这么严重吗?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那当然!您想啊,您每说一句话中间就老想着要“回车”,这日子长了,形成了心理障碍,您还不结巴了?
乙:那我就甭编啦。
甲:不过也没关系。
乙:怎么?
甲:您也许因祸得福,可以在我国的诗坛上也另创一派呀!
乙:什么派?
甲:“结巴派”!
乙:不愿意!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刚才咱们瞎聊了几句“诗”,都是闲谈。
乙:对,是咱们俩在这儿开开心。
甲:要说这诗,还是咱们老祖宗说得好。
乙:都说了什么?
甲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
乙:这是什么意思呢?
甲:这就是说:“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,歌则是用来引申发挥这种思想情感的。”
乙:不错。还有吗?
甲:“在心为志,发言为诗。” 
乙:这是什么意思呢?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这就是说:“在作者内心深处有一种潜在的情志,(这种情志)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一种可以咏唱的诗。”
乙:对,说出来要有美感。还有吗?
甲:“诗者,持也,持人情性。” 
乙: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
甲:这就是说:“‘诗’的含义是扶持,诗就是用来扶持培养人的情性的。”
乙:也对,要能陶冶情志。还有吗?
甲:“汝又湿耳。三双岁已过半,湿汽依然不减。先拿竹板伺候,再把棉絮晒干。”
乙: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
甲:这就是说:你怎么又湿了?拿板子来!
发表于2006-10-11
乙:这也是古人说的?
甲:这是我姥姥说的。
乙:我还是没听明白。
甲:嗨,这还不明白?我姥姥说:你这孩子都七岁多了,怎么还尿炕啊?我又得晒棉絮了。
乙:敢情您七岁还尿炕啊!那拿板子了吗?
甲:老太太是吓唬吓唬我,不真打。
乙:这老太太到挺风趣的。
甲:咱们闲谈归闲谈。说实在的,在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浩如瀚海的诗歌里,《诗经》三百思无邪,《离骚》楚辞汉魏接,六朝大家推五柳,李杜领唐诗圣仙,东坡豪放柳永慢,慷慨愤世辛稼轩,各位大家的名篇佳作是举不胜举,数不胜数,夸不胜夸,赞不胜赞哪! 
乙:那儿来这么两句?
发表于2006-10-11
甲:明朝的谢榛先生在《四溟诗话》说,写一首好的诗好要过四关。
乙:哪四关?
甲:就是“诵要好,听要好,观要好,讲要好。”要做到“诵之行云流水,听之金声玉振,观之明霞散,讲之独茧抽丝。”若是一关未过,“则非佳句矣。”
乙:这可不容易。
甲:严羽先生在《沧浪诗话》说:“学诗有三节:其初不识好恶,连篇累牍,肆笔而成;既识羞愧,始生畏缩,成之极难;及其透彻,则七纵八横,信手拈来,头头是道矣。”
乙:这是“初生牛犊不畏虎,长出犄角反怕狼”了。有点儿“愤青”转“勤奋”的意思。
甲:我觉得欧阳修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很好,叫“诗穷而后工”。
乙:这话怎么讲?
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